相关链接
|
关于举办“臻元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多米体育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多米体育 点击率:
各学院、全体同学: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扎实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赛区备赛工作,现启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多米体育选拔赛(以下简称“校内选拔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赛道设置 校内选拔赛设高教主赛道(含国际参赛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三、高教主赛道 (一)参赛项目类型 1.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 根据“四新”“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二)参赛方式和要求 高教主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5人,不多于10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须为我校。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均设置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设置参赛项目类型。具体参赛对象条件如下: 1.本科生组 (1)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初创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22年3月1日及以后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我校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22年3月1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继续教育),或我校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研究生组 (1)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初创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22年3月1日及以后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 ①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22年3月1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一)参赛方式和要求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校内选拔赛参赛的人员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5人,不多于10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我校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二)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和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我校学生或毕业生须为法定代表人。 五、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须为我校,参赛团队须在教育部大赛报名系统和校内选拔赛报名管理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 4.已获往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以上(含校内选拔赛)金奖及以上等第奖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校内选拔赛。 六、赛程安排 (一)校内选拔赛报名(即日起~2025年5月31日24:00) 校内选拔赛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为保障项目评审工作顺利开展,参赛项目须同时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大赛组委会报名系统)和校内选拔赛项目信息汇总表二维码报名。
未完成任一方式申报的项目,不计入学院报名数量、不予进入校内选拔赛评审。 1.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待教育部本年大赛通知下发报名系统开放后,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具体安排另行通知。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可进行赛事咨询。 国际参赛项目(参赛团队全体学生须具有国外高校学籍)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https://www.pilcchina.org),具体安排另行通知。鼓励各学院充分挖掘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广泛邀请国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赛。 2.校内选拔赛项目信息汇总表二维码报名:参赛团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项目信息登记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31日24:00。 学校将以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和校内选拔赛项目信息汇总表二维码报名数量作为最终报名数量的依据。各学院报名数量分配表见附件1。 (二)校内选拔赛 校内选拔赛评审工作安排如下: 1.校内选拔赛初赛:6月上旬,确定进入复赛的项目。初赛采取网评形式,组织校外专家结合项目参赛报名表、商业计划书和路演PPT等材料对初赛报名项目进行全面评审打分,根据项目得分成绩确定并公示晋级复赛的项目名单。 2.校内选拔赛复赛:6月上旬,确定进入决赛的项目。复赛采取路演答辩形式,根据不同赛道规则和评分要求,组织校外专家对路演项目进行全面评审打分,根据项目得分成绩,确定晋级决赛项目、铜奖和优胜奖。 3.校内选拔赛决赛:6月中旬。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赛事进程和各阶段赛程具体时间将在校内选拔赛QQ通知群(群号:751174551)和智创部落微信公众号、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微信公众号提前发布,报名参赛团队留意关注。 (三)晋级校内选拔赛决赛名额保障 参赛项目数量超过学校下达报名指标任务要求100%(含)且学生人数超过900人及以上的学院,若无项目晋级校内选拔赛决赛,可以保障2个决赛名额;900人以下的学院,若无项目晋级校内选拔赛决赛,可以保障1个决赛名额。具体项目由学院确认推荐。凡是没有完成学校下达报名数量要求的学院,一律不分配校内选拔赛复赛晋级名额。 七、其他要求 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已经入驻学校上川路校区、文翔路校区创业园区的所有项目,以及2023年、2024年校内选拔赛“种子项目”未获奖且未结项的,2024年、2025年国家及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的团队必须申报参加校内选拔赛。
附件: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多米体育选拔赛二级学院报名数量分配表
教务处 2025年4月30日
分享到:
|